close

開放式建築理論應用於鄉村地區「在地老化」之

住宅改造設計模式探討-以台南縣西港鄉舊有社區為例

 

一、  研究動機

 

  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在民國97年我國老年人口已達240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0.4%,老化指數61.5%,均呈逐年上升之現象。都會地區在現社區在發展過程中,均未充分考量住宅環境需具備未來居家照顧之功能,以致現行社區照顧、居家照顧的實驗計畫往往無法有效推動(黃耀榮,2003)因此提供舊有社區「在地老化」的生活環境是目前台灣地區對於老人生活照顧極重要課題。本研究將藉由鄉村地區兩種住宅類型,分別為傳統合院住宅與連棟式透練住宅,藉由與居民進行生活史記深度訪談,瞭解高齡者居住空間因應老化照顧所面臨的問題與需求,應用開放式建築理論提出其健康階段、使用輔具階段、臥床階段居住空間之改造方案,以作為日後鄉村型住宅改造之參考。

 

二、  開放式建築應用於在地老化之相關理論

 

  對於在地老化的相關文獻論述中,黃耀榮(2006)指出在地老化係指居住在原居情境終老一生而不遷移,高齡者的居住者在此仍然可以擁有熟悉的人、事、物而愉悅自在的生活。其亦意涵著居住環境的條件應能因應居住者的老化,滿足居住者不同階段的生活需求,而不需要面臨環境的遷移或改造。經由「在地老化」過程各階段生活能力之屬性特徵分析,以及在各階段生活型態中因應不同照護需求所需要的服務設施設備系統,可發現在原居住宅欲符合「在地老化」居住環境功能,其起居、用餐、照護服務、衛生、儲藏等各類空間應能具備整合性、彈性、替代性之空間計畫特性以滿足各階段之生活機能,真正達到「在地老化」的精神,因此在居住者可以獨立生活、需要協助式照顧、需要完全照護等不同生活能力的階段,住宅環境對於居住者都應提供良好的居住功能。

  在原居住宅中欲因應居住者家庭結構的變遷和個人生命週期中生活自理能力的變化,使居住者不需面臨遷移,則在單一住宅內之整體空間計畫必須能符合家庭生命週期與個人生命週期各階段整合性使用需求之功能,而各項空間設計亦必須能充分考量不同生活階段之間空間使用性質具有可替代性與彈性之功能。開放建築理論強調因應空間使用變遷及符合多元需求之規劃概念,針對居住者家庭結構的變遷和個人生命週期中生活自理能力的變化而可探討原居住宅具備連續性照顧功能與住宅安全性能之可行性。鄉村地區連棟式住宅之內部空間分佈為垂直向發展,可運用為拆合性、延展性、調適性(替代性)等開放建築設計技術(黃耀榮,2007)。

  在開放式建築環境層級中,上層的規劃設計稱為「支架體」(supports)設計,例如住宅的結構體、垂直管道間或若干重要的元素等,基本上是固定的;下一層級的設計稱為「填充體」(infills),例如住宅內部各種空間單元,它可靈活反映個別的價值,因此填充體是種「消耗品」,可以更替(Kendall, 1995)。每一種住宅類型的空間組織結構可以由兩個方向的空間排列來呈現:其中一個方向是平行建築物正面,由前至後依序可橫向劃分為若干帶狀空間,稱作「區帶」(zones);另一個方向是垂直於建築物的正面,可以縱向區分為若干帶狀空間,稱作「區段」(sectors)。橫向的區帶影響各空間單元採光、通風的機制,縱向的區段則影響各空間單元之間的動線關係。區帶與區段的交織可以描述出居住空間的組織架構,也反映了居住空間的特徵。

  Rob P. Geraedts. (1998)提出Flexis評量法,將空間單元〈填充體〉在支架體中的設計過程所具有的更替性能分為四種操作特性:(一)拆合性:在支架體內可將一個內裝系統加以局部分割或組合而微調其空間組織關係,但構件的可拆性、構件材料的轉用性要高。(二)調適性:以簡單的方式來轉變空間單元的內容以滿足使用者需求(即新的功能),例如空間單元功能的重新安排〈改變用途〉,或改變使用者或設備上的更新。(三)延展性:以簡單的方式調整空間單元,以因應新增加的使用需求。例如增加內裝物或增加空間單元的平面發展。(四)多功能性:運用設備系統或構件可符合多種功能需求,多功能性可使空間單元的利用更有效率。

  過去因應家庭生活需求之變遷,許多居住空間已有替代性、調適性使用之現象,譬如夫妻時期的工作室在孩子出生後可能成為孩子的寢室或是孩子做功課的書房,此外,在夫妻的父母親搬來同住時,可能將書房改成老人房 (林玉子, 1999);夫妻結婚初期的育嬰房可能在孩子成長後變更為孩子的個人臥房,而夫妻的父母親搬來同住時,起居室可能變更為老人房 (許真豪,1999)。當子女已經獨立,夫妻的父母親已往生,可拆除子女的臥室隔間變更為盥洗室,或將其變更為寬廣的起居室 (黃武達,1986),即是居住空間延展性使用之現象。書房、工作室、子女臥室、浴廁間、儲藏室、起居室、兒童遊戲室等空間隨者需求變化而常有轉換空間功能之現象,以達到增減空間項目或增減空間使用面積之目標。此種替代性、調適性和延展性顯然促使許多住宅並未遷移、更換而運用空間改造或修繕的方法來達到住宅的服務功能。

  經由開放式建築應用於在地老化之相關理論特性分析,本研究將採用生活史記深度訪談法以瞭解改造住戶對於在地老化的需求,並運用開放式建築設計模擬法實際操作設計,以驗證設計可行性與限制性,並分析及歸納空間設計之操作原則,以提供未來鄉村地區舊有社區住宅改造技術之參考。

 

三、  研究方法與案例遴選

3-1研究方法:

3-1.1實地勘察與觀察法:

  針對鄉村地區不同類型之住宅形式分析及環境現況的描述,並進行勘查量測及繪製住宅空間現況架構。

3-1.2生活史記深度訪談法:

  在參與式設計法之操作過程,透過住宅改造個案之住戶成員與家屬之訪談,深度瞭解住戶生活習慣、身體功能退化狀況、老化照顧可能方式,以記錄該住戶在地老化之住宅改造方向與需求。

3-1.3開放式建築設計模擬法:

  針對所遴選之社區樣本,進行住宅改造對象住戶遴選,並分析該住戶「在地老化」過程各階段之生活與照顧環境需求優先次序,以及空間未來可能之變遷情況,並研擬改造計畫及採開放建築之延展性、調適性、拆合性之設計方法進行建築規劃設計模擬。

3-2案例遴選:

  台南縣代表都市化程度、社經地位較低的社區,西港村位於西港鄉之中部,鄉公所、農會、衛生所等重要行政機關坐落於此,為西港鄉的政經中心,各類商店、小吃集中在此,生活機能可自給自足,唯其老人關懷中心的建立屬全國首創。西港鄉住宅形式多元,但多為低層建築,包括老舊住宅及新建樓房(平房、四合院、透天厝),地理範圍較小、村落較集中、老年人口至95年3月底為止,全鄉共計25,956人,老年人口比例為13%。

  經由初步篩選,在台南縣西港社區家庭組成上分別為獨居、夫妻同住、兩代同堂與三代同堂,共四種型式。在住宅型式上傳統三合院、傳統一字型合院、傳統合院護龍改建、獨棟式透天、連棟式透天,共五種型式。本研究擬以台南縣西港鄉之社區為樣本,優先考量家庭組成同時具有65歲以上居民、45~64歲居民之住戶,並具行動不便者,各遴選2個住戶(住宅內部空間不同組成者)在每一住宅類型(含連棟式住宅與傳統合院住宅)為改造個案。

 

3-2.1西港案例一:

建築類型

傳統合院改建

居住狀況

三代同堂

建造時期

約民國68年建造

居住樓層

位於一樓

面積

103.6平方公尺

性別/年齡

女/82歲

健康狀況

膝關節炎、行動不便

住宅之居家照護操作空間問題分析: 1.JPG

  主臥室到浴廁的動線冗長,對於患有關節炎的使用者較為不便。臥室空間配置較為雜亂,缺乏生活用品存放之空間,且櫃子檔在床前,整個臥室空間缺乏輪椅停靠及迴轉空間,進房門就有高低差之限制,對有關節炎的使用者就很不方便。廚房狹小,缺乏操作空間及物品暫放的空間,影響未來廚房配膳、給藥及餐具消毒等照護作業的進行。

住宅之無障礙環境操作空間問題分析:

  在動線上需經過許多道門與狹長的通道,缺乏輪椅迴轉空間,不易順利通行。大門入口有排水溝導致高差,容易造成通行上的危險。廁所空間狹小,入口設置門檻,且未鋪設止滑地磚容易滑倒,在未使用輔具時,門口及洗澡站立處牆面應裝設可支撐的扶手;使用輔具時,應在馬桶旁設置移位時輔助支撐扶手。

 

 

 

 

 

3-2.2西港案例二:

建築類型

連棟式透天厝,共二層樓

居住狀況

夫妻同住

建造時期

民國66年建造

居住樓層

位於一樓

面積

64.9平方公尺

性別年齡

男/72歲

健康狀況

配偶動脈瘤切除後,行動不便

2.JPG 住宅之居家照護操作空間問題分析:

  主臥室空間狹小,床鋪旁缺乏輔具、日常生活用品的存放處,衣櫃也缺乏開啟的操作空間,且主臥室空間位於在整棟建築物之中間,採光與通風不足。浴室空間狹小,缺乏未來輔具使用者的洗澡空間,也缺乏照護人員協助洗澡及物品暫放之空間,對於未來照護作業上將會造成困難。客廳的傢俱配置擁擠,沒有輪椅可以停留或迴轉的空間,影響其活動的空間。整體空間而言,缺乏儲藏室空間,因此儲物櫃擺放在樓梯口及動線上,導致多處走道寬度小於80公分,影響了通行的空間。樓梯空間也未開窗,因此相當陰暗,容易造成視線不佳而跌倒的可能性。

 

住宅之無障礙環境操作空間問題分析:

  在大門、主臥室、浴廁入口均有高低差,不僅未來輪椅難以通行,也會造成目前使用上的不便。浴廁空間狹小、入口狹窄(寬度不及80公分),缺乏輪椅停靠及迴轉空間,且未鋪設止滑地磚容易導致滑倒,在未使用輔具時,門口及洗澡站立處牆面應裝設可支撐的扶手;使用輔具時,應在馬桶旁設置移位時輔助支撐扶手。

 

 

四、  「在地老化」需求深度訪談結果分析

  台南縣西港鄉傳統合院型式一戶、連棟式住宅一戶。當居民個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變化時,進而在家中面臨使用輔具階段、臥床照護階段之在地老化需求,進行生活史記深度訪談,並記錄深度訪談過程中,居民觀念與想法、溝通及對話過程、解決問題的策略,以探討不同的建築類型、家庭組成之在地老化需求。

 

4-1西港案例一(傳統合院改建):

4-1.1客廳空間:

  在客廳空間方面,傳統合院的客廳多為神明廳,受訪者認為盡可能不要移動隔間、改變門口大小或裝置設施,會有風水上的顧忌,且必須謹慎考慮到結構問題。由於平常客廳就兼餐廳在使用,受訪者認為將來老人家面臨使用輔具階段,桌椅、家具的擺設只要稍做移動,客廳是適合餵食的空間。

 

  「未來如果要餵食的話,那應該在客廳吧,他只要坐在椅子上就好。如果說門口(平常進出的後門)要做寬一點,這種傳統的房子,風水的關係這種東西可能比較不能動,而且旁邊又有牆壁比較不好使用,這種老房子的隔間也不太好拆,如果動到一些樑柱比較不好,盡量不要動到神明廳這邊,老一輩是這樣講啦。」

  「譬如把家裡的衣櫃拿掉,他不要的衣物拿掉就好了。我覺得移動一下就好,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到時候需要照顧上的空間在移一移就好了,目前還沒有到那個階段,其實也不太知道啦。」

 

 

4-1.2臥室空間:

  臥室空間還算寬敞,但堆放許多雜物及衣物,應在儲藏空間上做改善。老人家行動漸漸遲緩,不易自己起床,應更新床鋪且加裝扶手。老人家的臥室在照顧者房間的臥室,受訪者表示可以就近照顧。

 

  受訪者認為臥床的階段,管灌與大小便的清潔僅能在臥室空間進行照護,並贊同在床鋪旁需留設護理器材的空間。受訪者認為照護上的設備需可移動式的,認為照護相關的藥物、食品、消耗品不一定要放在臥室內,那時候老人家已經無法自行拿取,可能需要我們去拿給他。受訪者認為床鋪旁需留設照護操作的空間,並提出移動房間內的衣櫃與床鋪,可以增加照護的操作空間。

 

  「如果老人家沒有辦法自行吃飯,躺在床上需要管灌,那應該就是在臥室,通常應該會是這樣,不然叫他出來是不可能的,只好把臥室當成餐廳來使用。到那個階段大小便的清潔也只能在房間裡幫他。」

  「那床鋪旁邊放一些老人家需要的東西,如果能把這些藥物、吊點滴或氧氣瓶等照護的設施考慮進去很好啊,這樣比較理想。假如以後需要在床舖旁邊一些照護空間,我想把那些舊的衣櫃移開,床往中間移過去一點,這樣空間就會比較大了。」

 

4-1.3浴廁空間:

  老人家雖因膝蓋無力,尚可自行洗澡,洗澡的時候必須坐著進行,但起身時缺乏扶手支撐,受訪者認為老人家需要能夠坐著洗澡,並在操作空間上裝設扶手,並換上止滑的鋪面,考慮到無障礙方面的安全性。廁所空間狹小,且門的位置太靠近馬桶,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她都坐在這張椅子上洗澡,起身的時候會撐著洗手檯爬起來。可以裝一些扶手會比較好。要讓她可以坐著洗澡,因為沒有浴缸,所以要有讓她可坐的地方,還有可以裝一些輔助的扶手。門口有一點點門檻,那不算什麼障礙啦。那地板可以換止滑的舖面,這樣比較安全。」

 

4-1.4廚房空間:

  廚房空間狹小,僅一人使用,並堆滿許多雜物,缺乏操作與儲藏空間,受訪者認為應可設計一些吊櫃或架子,增加未來照顧上的需求空間。

 

  「她動習慣了,有時候半夜就回來巡一巡瓦斯有沒有關,也會來煮。可以作一些吊櫃在上方,不過也是還好,她現在也沒什麼在煮,廚房說大不大,可以用就好了。」

 

4-1.5配置與動線需求:

  因廁所距離臥室太遠,老人家行走極為不便,現在臥室內有放置尿桶,供老人家使用,臥室缺乏鄰近的廁所及浴室,照顧上極為不便。對於未來使用輪椅的階段,通往浴廁空間的需求,受訪者認為現階段老人家住的房間距離太遠,也提出傳統的合院住宅臥房到浴廁需經過戶外的不便,認為門、牆要改善是有困難的。受訪者與家人討論過,將來可以設計在靠近浴廁旁的房間作為老人家的臥室,有助於現在或未來照護上的便利。

  「到廁所不方便啊,就是走一走在中途要休息一下,而且他晚上比較少過去廁所那邊,我會在房間放個尿桶給他,這樣比較方便。其實我們家人有在講,如果這邊將來要成為一個示範點,我想設計上比較好處理,就是後面那幾個房間弄一弄,也比較靠近浴廁,萬一他將來真的不行了,就讓他過去那邊住,你也就比較不用在這邊傷腦筋,那邊要用,這邊也要用。」

4-2西港案例二(連棟式透天厝):

4-2.1客廳空間:

  由於受訪者的老公受傷後無法自行到廚房自行料理,只在客廳內用簡易的瓦斯爐溫熱食物並在此用餐。受訪者認為使用輔具階段應該會是在客廳進行餵食,也認為家裡空間就這麼大,可能難以進行改造,在餵食空間上調整家具的配置,可以增加操作的空間,並覺得需要輪椅停靠與迴轉的空間。 

  「如果吃飯需要別人幫忙餵,那應該在樓下比較方便。餐桌那邊可以,不過應該會在客廳吃飯。房子就這麼大,你也比較難做一些變動呀。如果到那時候(使用輔具)就要移動一些桌椅了。那就椅子、桌子搬走,但是房子就這麼大,能做的就這樣呀,沒辦在更大。不過還是需要有輪椅可以停靠或迴轉的空間,到時候移一下就好了。」 

 

4-2.2臥室空間:

  受訪者到考慮房間入口、隔間以及走道大小的問題,覺得臥室太小,不太好變動。臥室空間狹小,有和室地板之高差,且儲藏空間不足,臥室在隔間上應可與外面走道做一整合,增加臥室的空間。受訪者認為臥床階段都住在一樓,大小便的清潔大部分只能在臥室內進行照護。受訪者認為管灌時旁邊需要有照護人員的操作空間,床鋪旁需要設置護理設施,以供進行照護上的需求。在臥室照護需求方面,由於墊高的木地板,將來輪椅無法進入,不過受訪者表示輪椅能在臥室外使用就好,不用進入房間。

  「如果插管的時候就一定要在臥室內了,到時候都是兒女來照顧了,我們也不知道會怎樣,就看他們怎麼用了。我出去幫別人量血壓的時候就有看到躺在床上的,都是住在一樓,都只能在臥室內,都插著管,請外勞來照顧。現在的兒女大都這樣啊。」

  「通常都是照顧的人端給他們吃,也沒什麼在用餵的,都用管灌的,那如果還可以進食的,都是外勞餵給他們吃。房間內就一張睡覺的床,旁邊有像醫院吊點滴的設備。」

  「那臥室地板的高差,輪椅可能就沒辦法進去臥室。而且房間太小,又沒有位置,呵呵。不過平常輪椅能在樓下這邊活動就可以了,房間不用啦。」

 

4-2.3浴廁空間:

  受訪者的老公因腳受傷,洗澡的時候需要坐著進行。受訪者認為在他們平常在屋內使用的動線上,可以加裝一些扶手,由其浴室更是需要,方便他們起身時的支撐。門口旁的熱水器算是在動線的突出物,雖老人家不曾撞到過,但仍造成潛在的危險。廁所兼浴室,位於樓梯底下,空間狹小,在安全上有撞到頭部的危險,應裝設防撞軟墊,且缺乏臨時存放物品的架子。不過老人家覺得都需要在洗澡處加裝扶手,以便支撐。在洗澡空間方面,由於浴廁位於樓梯底下,空間狹小,受訪者認為輪椅要進入進行操作是有困難的,不過對於扶手的裝設與止滑鋪面以及臨時暫放的儲藏空間比較重視。

  「洗澡的時候也是這張椅子拿進去,在裡面坐,腳受傷的部位包起來,然後他就自己在那邊洗,拿這張椅子進去坐,呵呵。」

  「這比較小間,如果從浴缸要爬起來比較不方便,牆壁需要裝個扶手,我是比較喜歡泡澡,我丈夫是用淋浴的。你看這個壞掉(置物的架子)看可不可以換,還有這個(另一個置物架),再裝一些扶手,這樣應該差不多。」

  「就是上次講的那個扶手會比較需要,浴室就這麼小,假如輪椅要推進去,也難改啦,不過地面可以做一些止滑的磁磚,這才滿需要的。」

 

4-2.4廚房空間:

  廚房寬敞,通風採光佳,不過缺乏物品儲藏的櫃子,應可設計壁櫃以供儲藏。對於廚房的空間方面,受訪者認為可以作一些櫃子,作為儲藏空間的需求。

 

  「這邊西曬,太陽很強,而且夏天在裡面都不太敢煮東西,很熱,你看現在冬天陽光依舊很強,我洗的棉被都能乾。陽光很強,很曬,不會潮溼。」

  「需要作一些存放物品的壁櫥,這面牆這邊還滿適合作壁櫥的,平常也沒擺什麼東西在這,把一些比較不常用的東西收在上方,東西收一收就會比較整齊了。」

 

4-2.5配置與動線需求:

  阿嬤的兒子早期找人來裝潢,當時就設計把老人家的臥室設置在一樓,盡可能不讓他們上下樓梯,生活機能大部份都在一樓解決。在使用輔具通往浴廁的動線方面,認為如果能夠改善的話最好,如果有難度的話,對於一些安全上的措施比較重視。

 

  「這是我兒子找人幫忙裝潢的,在一樓隔這間臥室讓我們不用爬樓梯,住在一樓比較方便,二樓現在比較不會上去,以前都房間,現在沒有什麼在用,放一些有的沒的。如果能改善走道的大小就改,如果難改就沒關係啦,有需要的做一做啦,譬如扶手啦,一些防撞的安全設施做一做就好了。」

 


五、  「在地老化」住宅設計模擬

5-1案例一「在地老化」住宅設計分析:

  運用開放式建築操作設計,分析原住宅的支架體尺寸,以30公分做為模矩的最小尺寸,分別得出兩種區帶尺寸270、300公分,以及區段尺寸240公分,做為填充體的拆和、延展、調適的設計應用。

3.JPG

1.  拆和性(彈性分割或組合):

  第一階段浴廁、儲藏間、靠近浴廁的臥室,分割為第二階段的浴廁、洗衣間靠近浴廁的臥室,並在入口前創造使用輔具的迴轉空間。第二階段洗衣間分割為第三階段汙物處理間,做為感染管控的隔間。

 

2.  延展性:

  第一階段的廚房擴大為第二階段的廚房,以利於輪椅迴轉的空間。第一階段靠近廚房的臥室縮小為第二階段的臥室。

 

3.  調適性(替代性):

  第一階段靠近神明廳的臥室,替代為第二階段老人家所居住的臥房,以利於輔具使用。第二階段靠近神明廳的臥室調適為第三階段利的臥室。第二階段的靠近浴廁的臥房替代為第三階段老人家所居住的臥房,靠近浴廁與汙物處理間,以供照護及清潔作業的進行。

  

 

5-2案例二「在地老化」住宅設計分析:

  運用開放式建築操作設計,分析原住宅的支架體尺寸,以30公分做為模矩的最小尺寸,分別得出四種區帶尺寸200、265、280、400公分,以及兩種區段尺寸120、220公分,做為填充體的拆和、延展、調適的設計應用。

 4.JPG

 1.  拆和性(彈性分割或組合):

  第一階段將廚房、餐廳、臥室組合成第二階段的廚房、餐廳、臥室,創造出使用輔具的迴轉空間與臥室的照護空間。第二階段的客廳分隔為第三階段的客廳與餐廳。第二階段的餐廳分割為洗衣間(汙物處理),做為感染管控的隔間。

 

2.  延展性:

  第一階段將浴廁擴大為第二階段的浴廁,做為無障礙廁所之使用。

3.  調適性(替代性):

  將第二階段的臥室調適為第三階段的臥室使用,以利於臥床階段的照護操作空間。

 

 

 

六、  結論與建議

 

6-1傳統合院住宅:

  在傳統合院的住宅在進行於開放式設計時,由於浴廁間配置不佳,從臥室到浴廁必須經由外部廊道才可到達,動線過長對於行對不便的老人家極為不便,因此在浴廁旁的臥室改建成具備符合照護作業操作與無障礙空間之臥房,將可利於未來照護作業的進行。

  其次,鄰近神明廳旁的牆面,在傳統風水上屋主認為不宜變動,且傳統合院的住宅牆面有些為承重牆,若做隔間上的變動需考慮到結構的安全性。

 

6-2連棟式透天厝:

  在連棟式透天厝進行於開放式設計時,由於老人家行動不便的關係,平常極少上二樓,生活機能皆在一樓解決,因此一樓做為主要設計的核心,必須具備居家照護與無障礙的操作空間。

  其次,連棟式透天厝經常將浴廁配置於樓梯之下,造成使用空間狹小,做為無障礙廁所可能較為勉強,且在樓梯的高度限制下,未來照護人員的操作空間上會較為不便。

 

6-3舊社區住宅應用於開放式建築理論操作的限制:

  本研究應用開放式建築理論於舊社區住宅中,必須分析既有的支架體(結構體、管道間)與隔間牆之尺寸,得知可應用於大部分住宅空間之模矩,才可進行其開放式建築理論拆和性、延展性與調適性之填充體的應用。

  由於本身結構與管道的限制,在舊有住宅的浴廁與廚房盡可能不做大幅度的調整,利用較為彈性的空間如客廳、餐廳與臥房,做為設計上主要變動的空間。

 

 

參考文獻:

(a)        Rob P.Geraedts. , 1998 , Open building and flexibility: Anassessment method matching demand and supply for flexibility,The 199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en building.

(b)       內政部,2008,內政部統計年報

(c)        林玉子,2004,40歲開始打造舒適的家園,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d)       許真豪,1999,開放式住宅營建系統之設計開發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e)        黃武達,1986,台北縣政府推動台北縣建築三代同堂住宅單元之研究,台北縣政府。

(f)        黃耀榮,2003,建構農村聚落居家照護環境設施之規畫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行政院農委會。

(g)       黃耀榮、黃衍明,2007 ,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實現「在地老化」之終生住宅空間形式與建構技術研究:開放建築理論應用於原居住宅建構「終生住宅」架構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

(h)       黃耀榮,2008,舊社區實現「在地老化」之住宅改造---需求調查研究,行政院國科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tc09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